查看原文
其他

来到中国,我开始习惯喝热水……

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-02-03

  从巴基斯坦到西农,不远万里攻读博士学位,师从昝林森教授,还获得了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奖学金,并被学校提名参加全国优秀来华留学生评选!他是谁?下面,小西就带你来认识一下这位巴基斯坦小哥吧~



  我来自巴基斯坦,中文名叫关友,2016年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攻读博士学位,我的导师是昝林森教授。2019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奖学金,并被学校提名参加全国优秀来华留学生评选。

  来中国前,我是巴基斯坦白沙瓦农业大学家畜管理、育种和遗传学系的一名讲师,来中国留学不仅让我实现了人生梦想,并且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。我真的很喜欢西农的科研氛围,尤其是在我的实验室里,分工、协调与合作十分顺畅,每周的团队学术例会上科研进展汇报和讨论交流对我很有帮助。目前我主要做TORC2基因在秦川牛体内调节脂肪细胞方面的研究。在西农学习期间累计发表24篇SCI论文,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,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.183。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,我有幸作了大会发言,这不仅是对我学习成果的一次总结和检阅,更是导师给我的一份荣誉和信任。




  我的人生是幸运的,2016年我在巴基斯坦工作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西农,当时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提出了申请,当收到来自西农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是我人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刻,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,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对我学业的资助。

  刚来中国的日子里,语言是最大的障碍,因为汉字独有的特点,人们普遍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,每个字似乎都是一幅美丽的书法作品,这对我很有吸引力。我的一位中文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,大多数汉字都代表着物体的图形意义。中国人讲话也很动听,有四个音调,听起来就像甜美的音乐抒情诗,这进一步增加了我学习汉语的兴趣。我深知学好汉语的重要性,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,特别是与我所在的国家巴基斯坦,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倡议下建立了“中巴经济走廊”重大项目,这是中巴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打造“命运共同体”的关键内容。因此,这也成为我努力学习汉语的动力。课堂上认真听讲、课后按时完成作业、结交中国朋友、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中国文化实践活动,来华留学一年后我就顺利通过了HSK4级汉语考试,可以和中国人进行简单的、基本的交流。




  在中国,有句谚语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,我将这句话牢记于心,并付诸行动。我有安排自己的时间表,早起、跑步、吃早餐、然后开始我一天的工作。我很喜欢中国官方的工作时间安排,早睡早起,中午休息两小时。还有一句谚语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”,告诉我时间比金钱更重要,帮助我学会珍惜时间,珍惜生命。即使毕业回国了,我也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保持这些良好的习惯。

  来中国后,我也改变了一些生活习惯,比如喝热水,来中国之前,我一直喝冷水,但当我在中国改喝热水后,我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,我再也不用服用治疗喉咙感染的药物了,喝中国绿茶也是如此。这些,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活小习惯对健康的大影响。




  我来中国四年了,期间我去了中国很多地方,各地人民对外国客人,特别是对巴基斯坦人都很热情、很友好。我在中国留学期间,中国人的努力勤奋、热情友善、热爱和平、文化自信、团结合作、尊重他人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记得有一次中国老师带我们去参观西安回民街,参观过程中到了做礼拜时间,老师充分尊重我们穆斯林同学的宗教信仰,耐心地等待我们去清真寺做完礼拜继续参观。还有一次,我需要重新办理一张电话卡,因为是外国人,电信营业厅有一些政策有所限制,因为沟通比较困难,我当时很着急,就给我的实验室师妹打电话求助,师妹来了问题很快解决了,但当看到师妹那时候是感冒生病的样子都来帮我,让我很感动。




  2017年是我来中国的第二年,这年暑假我回国把我的妻子和3个儿子也接到中国一起生活,当时3个孩子最大的才4岁,最小的还不到1岁。我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家人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,在这里我的孩子们学会了踢足球,打板球,打羽毛球,我在西农留学的日子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,西农留给他们的将是最美好的童年记忆。

  我的人生是幸运的,但同时也是不幸的,在中国留学期间我也经历了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,远在巴基斯坦的父母因癌症相继去世,作为儿子我没能见到父母在世的最后一面。我的哥哥时常安慰我,告诉我安心学习,按时回国。在西农的求学经历使我懂得了亲情的宝贵,时间的无价,激发我不断努力去挖掘探索自身的全部潜能。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,在中国留学这四年,是我此生最富有成效、最具创新活力和充满成功的四年。我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我已故父母的虔诚祈祷和良好祝愿。




  按照计划,明年7月我就要毕业回国了,作为巴基斯坦白沙瓦农业大学的科教工作者,我将把我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巴基斯坦的学生,希望有朝一日他们当中也有人有机会来中国留学。同时我会努力做一名中巴科技交流使者,继续和西农昝林森教授团队合作,在水牛遗传育种等领域联合开展国际项目合作研究,共同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

 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,来华留学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热门话题。从2007年至今,来我校留学的国际学生规模不断扩大。目前在校外国留学生276人,来自29个国家,其中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生源占80%。他们有着怎样的学习生活,对中国文化和形象有着怎样的感受?让我们再通过新闻媒体的视角,感受西农留学生们的“知华友华”情结。




  28岁的巴基斯坦小伙金乐天的微信名叫“老外在杨凌”,他的“朋友圈”里最多的是他做试验时的照片。只是试验场地有些特别:田地间、温室大棚内,或是农民收获的玉米堆。

  这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已有5年。为了准备博士论文,他整日“泡”在实验室里,将从各地采集来的秸秆样品烘干、粉碎、称重,一笔一画记录下实验数据。

  “在巴基斯坦,大家都对中国感兴趣,我想到中国亲眼看看。”2014年,大学毕业的金乐天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,从此与中国结缘。“巴基斯坦农民使用化肥较多,对土壤肥力和环境都有影响。我想学习中国的秸秆还田技术,以此调节土壤中的营养成分。”(记者:陈晨)

  点击查看原文


来中国学种地的“洋学生”




  仅仅2年以前,对哈萨克斯坦姑娘吴双而言,中国还只是课本和网络中一个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。2年之后的今天,她汉语说得很溜,可以熟练地使用筷子,心情好时,嘴里哼唱的总是中国歌曲《甜蜜蜜》。

  “真的很奇妙!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,2年前,我还一句汉语都不会讲,现在朋友们都说,我已经快成了半个中国人了!”这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的研二学生,说起话来满脸微笑,眉眼上扬,“是‘一带一路’倡议让我和中国结下了神奇的缘分”。(记者:陈晨)

  点击查看原文



“杨凌密码”释放红利:沿着丝路去“种地”


  两千多年前,张骞两次出使西域,开辟出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。驼铃声声的古丝路上,葡萄、苜蓿等农作物传入中国,中国的茶叶、丝绸也由此走向世界。

  往事越千年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曾经的丝路重地陕西如今在积极搭建农业国际交流平台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各国在农产品和技术、人才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。

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陕西杨凌,在这里,来自卢旺达的赵天成最近完成了硕士论文《铁锌肥用量对冬小麦农艺形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》。今年7月毕业后,他准备回到阔别四年的卢旺达干一番事业。(记者:梁爱平)

相关阅读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家联盟成立!

OMG!西农最美饮品清单来啦,抢它!

独家剧透!装修不等毕业后,西农宠你没商量!


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
 

 来  源:国际学院

网络编辑:张博洋

责任编辑:王 婷

终  审:郭建东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